这一切原本就在袁可立的计划之内,内附的百姓可以为耕地荒废严重的辽南提供大量的人力,也可以就地募兵作为兵员补充。

        耕战体系,自给自足,本来是一个很完美的策略,但在辽南自循环还没有形成之前,这里就已经有些超负荷运转了。

        崇祯三年,朝廷已经给辽南填进去了一百万石粮食,但还是远远不够,如今辽南四州的人口已经快突破百万众了,真的是恐怖如斯!

        这百万人口对于朝廷是巨大的负担,但同时也意味着,如果能够稳住辽南的局势,将意味着朝廷在辽东有了一百多万的人口,足够爆兵十万的恐怖实力。

        到时候与辽西关宁军发动钳形攻势,组建合兵二十万众攻辽,收复辽东、覆灭建奴、犁庭扫穴,将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梦!

        但是京城的粮食保有量,朱由检一直都很重视,只要京城的存粮低于一千万石,他就手脚发凉、气喘心慌、睡不着觉。

        并且从经济角度来说,从京师陆运粮食去辽东也是个极其愚蠢的决定,而且如今的辽南、辽西并没有在陆地上连成一块,中间的三岔河、大凌河之间的几百里地区依旧被建奴所占据着,于是朱由检就想起了老朱当初的旧事。

        洪武初年,辽东的局势可能比现在还要严峻,只是当时的明军太猛了,当初傍海道,也就是如今关锦宁防线所在的区域还没有形成,从陆地上去辽东必须跨越漠南蒙古地区,需要跨越燕山,走当年曹操讨伐乌桓、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时走的卢龙道。

        而老朱收复辽东就是从辽南开始的,通过登辽海道,直接从山东浮海登陆,但山东并不是一个优秀的产粮区,创业初期的辽东都司一穷二白,什么都需要依靠兄弟省份的支援,而当时辽东的军粮则是直接从万里之外的江南调取的。

        其实海运之间亦有差别,同样的目的地,不同的航道之间的运力、速度可以相差十几倍!在探索时期,人们习惯沿着海岸线航行,这样不容易迷失,也方便补给。

        沿海所走过的海域,由于沿岸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以及深度比较浅,所以通常颜色偏黄,被称之为黄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