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最后在海瑞的步步紧逼之下,徐家也只是不情不愿地清退了二万亩官田而已,这田还是其中最下等的那种。
从洪武年间到如今,全国的官田大概减少了一半,大量的官田被偷偷转化成民田,这是大量国家资产以及赋税的流失。
其实从法律上来讲,官田也拥有不许私自典卖的属性,但耐不住地方官打擦边球,胆子更大的直接篡改数据,更改土地属性。
有时候朱由检的绝望就是这样来的,每当想到一个似乎很不错的点子,自以为带来了后世的智慧,但总是会在故纸堆里面发现前人早就那样干了。
只是再好的政策也挡不住岁月的锈蚀,再严密的法律也能被钻出个漏洞来,而且你说法律,有的人就应该窃笑了。
公田从属性上比原来的官田更高一阶,不属于官府,不属于皇帝,而是属于整个国家这样的抽象概念,在买卖方面直接锁死,不管什么私自不私自的,反正这田谁也不允许买卖。
在如今,正处于制度设立之初,效果还是很喜人的,试点又是摆在了皇城脚下,监管相对比较方便,但谁知道过个几十年会不会被某些败家仔给卖掉呢?以己度人,朱由检自己也不太听老朱的祖训啊。
其实保守派反感改革是有缘故的,一成不变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变革往往会成为钻空子的借口,谁也不知道改革能不能成功,也看不清改革者到底是为了国家富强,还是为了谋求私利,将改革当成争权夺利、打击异己的工具。
苏州太仓储存着江浙一带的秋粮食,号称“天下之仓,此为最盛”,太仓附近的刘家港,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元代海运漕粮也由此出海。
十二月中旬,年关将近,此时的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京杭大运河自然也被冻结了。崇祯三年、四年的旱灾相对缓解,但雪灾却有加重的迹象,最难熬的是如今尚且立足未稳的辽南地区。
建奴的大溃败引发了连锁反应,他们为了弥补战争的损失,加强了对内剥削,辽东境内有十几万的汉民不堪忍受这种欺压,于是选择了南逃,同时,逃向辽南的还包括了朝鲜的百姓,他们被欺负得更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