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江宜乐,也差不多到了晚膳的时间,丫鬟们摆了晚饭。董妈妈在一边给宜嘉布菜,一边陪宜嘉说话,“您用了饭后,要不要用些冬桃?薛家送来的年礼里,有一整筐呢。”
“今年舅舅家的年礼,送来得这么早麽?”宜嘉仰脸问。
宜嘉的生母薛氏,娘家便是在松江府小有名气的薛家。薛家世代从商,如今当家的是薛氏的长兄薛广宏,宜嘉要叫他一声舅舅。宜嘉这位舅舅听说极有经商头脑,薛家的商号,在他手上是蒸蒸日上。
薛氏早逝,薛江两家的来往就少了。宜嘉更是记事起,便没见过舅舅舅母了。不过逢年过节时,她都能收到舅舅送的礼,年年生辰都没落下。
董妈妈点头,说,“是啊,今年来的倒是比以往早了不少。老夫人说了,回礼还是循旧例,她叫人准备便是,让您不必操心。”
宜嘉点点头,想了想,又说,“董妈妈,你帮我从库房挑几块好些的玉。我编上络子,一并送去舅舅家吧。也算我的一片心意。”
宜嘉虽年幼,但不是不懂事的。舅舅虽因避嫌的缘故,没登过江家的门,可年年都没少过的礼,便说明了薛家人还是惦记着她的。投桃报李,她也不该把旁人的好,看做理所当然的事情。她眼下还做不出什么拿得出手的绣活,亲自动手编的络子,也算是聊表心意了。
“奴婢等会儿就去。”董妈妈笑着应了。
接下来几日,宜嘉下午回了绿漪堂,也不做别的事了,就拿着玉佩认真地打络子,连午觉都停了。没几日,玉佩络子就赶工做好了,没要丫鬟婆子帮忙,都是她自己一点点编的。董妈妈把东西送去鹤柏堂,装盒一并随其他的回礼,由车队送往了松江府。
一桩事了,宜嘉又闲了下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