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杨镐“朝鲜太上皇”之位不保,因为杨镐只是朝鲜贵族的恩人,而袁可立是朝鲜百姓的恩人。
三万兵力要防守将近二百里的防线,面对的是建奴的十三万大军,防守压力可想而知。所以在援军抵达之前,袁可立与毛文龙选择收缩兵力,以保全金复海盖四州东部沿海核心区为首要目的。
现在说逃跑还为时过早,袁可立虽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那就是退守旅顺,封锁咽喉,建奴没有成建制的水军,就算他们有十倍百倍的兵力也无法突入旅顺。
只是这样一来,辽南的投资就要打水漂了,说是撤退跟兵败也没有太大的区别,袁可立也承担不起几百万两损失的罪责,不死也要回家种地,毛文龙能不能保住都难说。
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情况,皇太极就已经成功了:毛文龙和袁可立恶心他们十几年了,最近更是越来越恶心了,如果能够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皇太极觉得赔上两个旗的兵力都是值得的。
对于皇太极来说,这一次他们是在家门口打仗,相比于突袭关内那种补给线断绝、物资基本靠抢的模式,这一次他们的补给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
他是将兵力全部压上了,却并不是在赌,他与自己的幕僚们已经想好了一个非常周全和稳健的作战计划了,他觉得自己就算不能攻下辽南,也绝对可以保证自己全身而退。
三月三日,皇太极率领三万大军进驻辽阳。七天后,各地援军赶来,辽阳城的兵力达到了十万以上。皇太极命自己的长子豪格领五千兵马留守辽阳城,而他则率领主力继续南下。
两天后,皇太极抵达海州城外三里扎营,大军连营十里,一眼望不到边。而辽南方面果断舍弃了他们辛辛苦苦修筑的百里拒马墙,选择将宝贵的兵力回缩到海州城内。此时海州城内有军民四万余,但正兵只有八千。
辽南四卫,海州地处平原无险可守,盖州才是地理咽喉所在。海州城的尴尬位置可以类比锦州城:
从防守的角度来说,这“玩意”形成了一个巨大突出部,简直一无是处;但如果从进攻的角度来考虑,这也是进军的桥头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