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修官嘛,反正真正干活的是翰林院的“牛马”,挂名的不需要懂史,只需要名头足够大就行了。朱由检按照惯例,把朝堂的大佬一股脑塞了进去充门面,意义就是这些大佬的履历上会加上这么几笔:某某年任《神宗实录》某某职,担任某某部分协修等。

        朱由检今天比较闲,他拿上自己的评语出发翰林院,准备去人前显圣。

        当然,他也不完全是为了装逼,也是要顺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比如给朱翊钧同学挽尊,美化几笔。

        他几十年不上朝,文官肯定讨厌死他了,不可能有什么好话,但朱由检觉得,他不上朝是事实,但说他不理事就有些冤枉他了。

        万历三大征,再怎么诟病,那也是打赢了的。朱由检觉得,他只是通过怠政的外在表现,来掩盖他用内官十二监取代外廷的事实,当然,他失败了,因为外官跟皇帝不对付,内官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甚至他们的道德底线要更低一些,心理要更变态一些。

        所谓“君正则臣直”,这路还是被朱厚熜给带歪了啊。

        权谋这种东西,终归不是正道。最初的权谋家,战国时期的韩国便很喜欢玩“术治”,玩“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君王喜怒不形于色、君威莫测那一套,结果把自己给玩死了。

        其实政治哪有那么复杂,想做什么就说出来,想办法说服大部分的人,或者被说服,将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不怕麻烦。同志们理解了、学透了,才会支持你嘛。

        朱由检就明明白白地说:朝廷缺钱,军队太穷没有战斗力,国家需要搞钱,需要先军。这其中可能会有些改动,让大家有些不适应,为了大明,为了百姓,也为了你自己,多担待。

        担待不了也要担待,除非你能打得过我,或者煽动军队推翻我。可是,军队为何要反我呢?!

        翰林院,这里住着一帮清贵。以往他们忍受清贫,是为了搏一个更大的出路,因为根据潜规则,内阁大学士往往是从翰林院的清流官员里面选出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