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廷运行的效率低到可怜,在北京城自己这个小圈子里还看不太出来,只要逼急了,还是可以推动事务的进行,放大到整个大明就不一样了,山高皇帝远,县令百里侯,朝廷的命令想要贯彻下去是真的困难。

        不过大明现在倒是还有一个高效群体可以用,那就是连年战争催生出来的这批军功新贵,很显然,军国制是古代帝国最高效率的一种国家制度,只是这种玩法很危险,玩好了就是远迈汉唐、威逼四夷。玩不好嘛,就是“朕,朕,狗脚朕”,天下大乱、率兽食人的人间惨剧了。

        由于官僚系统本身的低效,以及京畿地区的官吏被建奴杀了不少,虽然已经结束战争快半个月了,但是朝廷对于各地的损失情况,甚至对于斩首和战损的情况,也只得到了一个估计的数字。

        依据估算,关内关外有效首功大致为三万级,按照一颗头六十两来算,就需要一百八十万两赏钱。

        抚恤方面,精锐力量上,明军损失是要比建奴少的,所以才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大捷,但要是把各地下沉到县一级的卫所兵、地方官员招募来守城的乡勇、健卒也算上,这个数字高达五万。

        大明抚恤就没有那么大方了,一条人命只值十两银子,就这还是朱由检争取过的结果,大明的抚恤向来没有定额,甚至能拖就拖、能不发就不发。

        当然,除了十两银子,还有价值十几两银子一年的配套免税政策,可惜比较地狱的一点是,这五十万两的抚恤大概率还发不下去,因为很多阵亡士兵的父母妻儿都没了,至于旁系,朝廷还没有这大方要把抚恤交给这些人。

        这又是一个致命点,负责发放抚恤的官吏可以谎称烈士家属还活着骗朝廷的钱,也可以直接拿走,少发或者不发烈士遗孀的银子,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算朝廷放话伸手者死,也还是会有人悍不畏死的。

        仅仅抚恤和人头悬赏就要了二百多万两银子,这些钱就算掏空了国库也拿不出来,况且除了普通的人头,还有值钱的人头呢,除了斩首功,还有夺旗功、破阵功、野战胜功、守城功、保境功、协同功、全军胜功等各种军功类型,加起来支出不比斩首功少。

        搞钱很难,或许抄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大战过后,国家更需要的是安定,外部的混乱迫使内部矛盾缓和,内部的矛盾的爆发又会给外敌以可乘之机,引发外部压力的加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