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商船的话又担心商船不受控制,调动不便;直接造船的话花费巨大,而且额外还得组建水师保护船队,无疑使成本居高不下。
“前明之所以走漕运,主要是船只都捏在地方官府手里,运河所经城镇也有军队驻扎,如此不仅可运粮,也可运货,使南北货物互通有无。”
吕先生接着指出一点,明朝之所以弃海运走漕运,最大的原因是治黄河与漕运是一体两面。
即修缮运河同时可以一起治理黄河,降低河工成本。
“若一味改行海运,则治河官员就不会考虑运河行船,用不了多久运河便会淤积,一旦大水之年必酿洪灾,轻则百里受灾,重则千里无人。”
听完吕先生所言,赵安心里补充了一个意见,那就是明朝走漕运可能更多的是想解决沿运河两岸百姓的生计问题。
这条两千多里的运河沿岸可是有上千万人口靠漕运吃饭的。
如果漕工没饭吃必然闹事,甚至造反。
所以有漕运为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的说法。
巡抚大人也提了相同看法,故而尽管前明和本朝都有官员提倡恢复漕粮海运,但朝廷怕出事,始终下不了决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