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以来,君臣皆以隋炀帝横征暴敛以致亡国为鉴,对此事极为敏感谨慎。

        他看向崔敦礼,目光中带着询问。

        “崔黜陟使条陈中,对徙民来源、屯田选址、水利修缮皆有规划,颇为详实,足见用心。”

        “然,其中对于钱粮使用之效验,可能确保?”

        “譬如,授田减税之策,固然能吸引良家子前往,然十年内赋税减半,意味着西州本身至少在十年内,非但不能反哺朝廷,反而需要朝廷持续投入。”

        “其间若遇灾荒、或边衅,耗费更巨。”

        “此长远负担,朝廷可能承受?其产出之效,何时方能显现?”

        房玄龄的问题,比长孙无忌更为具体,直接指向了投资回报率和风险。

        他并非反对,而是以宰相的职责,在审视这项庞大计划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

        投入可以,但你要让我看到明确的、可期的回报,以及应对风险的预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