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回答,将自己置于一个“年轻识浅、虚心求教”的位置,同时将“举荐责任”巧妙地分摊给了在场的所有人,尤其是主管官员任免的吏部。
既回应了长孙无忌的质疑,又再次强调了集体议事的必要性。
房玄龄在一旁微微颔首。
太子这番应对,倒是比方才单纯的“无人可选”要高明不少,至少给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
但他心中的疑虑并未消除。
太子越是表现得如此“深明大义”,其背后真正的意图就越是令人难以捉摸。
褚遂良接口道:“殿下心存谨慎,乃是社稷之福。然则,既是殿下首倡此议,心中总该有几分计较。譬如,此人当出于中枢郎官,还是地方大吏?是长于民政干才,还是熟谙边务军机?即便无具体人选,亦当有方向之思虑,否则,如此泛泛而议,何异于大海捞针?”
褚遂良的问题更为具体,将讨论从“有没有人”推进到了“哪类人”的层面,继续向太子施压,试图逼出其倾向性。
李承乾沉吟片刻,仿佛真的在认真思考褚遂良的问题。
他不能一直完全回避,必须展现出一定的思考深度,否则会显得过于无能或虚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