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政强压激动,指着林闲的试卷,声音都有些发颤:

        “诸位,请看林闲之文!《泥菩萨》一篇,直指吏治积弊,振聋发聩!《皂滑通变》之论,于微末处见大道,化俗为雅,点石成金!更不用说那首《吉他秋思》,情深意切,前无古人。此子之才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其见解之深刻思维之敏锐远超寻常腐儒,这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之才。陛下与赵王殿下皆已瞩目于此子,我等若因循守旧,岂非埋没天才,有负圣恩?!”

        然而,反对派的声音同样激烈。

        那位王侍读立刻跳出来反驳,一脸鄙夷:

        “周大人此言差矣!科举取士首重清真雅正,林闲之文固然有些奇巧淫技。然用语粗俗,竟将泥菩萨、皂滑、吉他这等市井俚语、番邦蛮器写入堂堂科举文章,成何体统?!简直斯文扫地,有辱圣贤!此风若开,日后科举岂不成了市井说书场?解元代表一省文脉颜面,若让此等人物夺魁,我江南士林颜面何存?!”

        双方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

        支持者赞林闲“真性情,大智慧”,反对者骂其“坏规矩,乱纲常”。

        李文渊的“权势背景”与张远的“清流声望”,在林闲这种“离经叛道”却又“光芒四射”的才情面前,似乎都显得有些苍白和传统。

        周学政作为主考,端坐主位心中却是波涛汹涌,压力如山。

        他内心天平早已倾向林闲,此子之才堪称他阅卷生涯所见之最,未来不可限量。

        但李文渊背后的太子势力和张远所代表的清流舆论,如两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