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一方县令,若只知高坐衙署,终日将尔俸尔禄,民脂民膏挂在嘴边,却不想方设法兴修水利利农耕,平整道路利商旅,设庠序之学利子弟。此等“清官”于民何益?不过是“泥塑的菩萨——中看不中用”!甚至堪称官场花瓶、百姓之蠹!”
最后,林闲亮出自己的核心观点,将“义”和“利”辩证统一,提升到治国方略的高度:
“故学生以为,为政者,当求“仁义之利!义为根本,利为枝叶。根深方能叶茂,叶茂方能庇荫众生。孟子斥利是悲悯世人,怕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追逐私利小利而忘公义大利。吾辈当明辨之,当追求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利,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利!如此,方为真知孟子之意,方为经世致用之实学也!”
整篇文章观点尖锐逻辑清晰,俚俗比喻与经典引用并行,充满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
在这片歌功颂德、空谈道德的试卷海洋里,简直是一股泥石流!
恰在此时,一位素以开明务实著称的阅卷官张大人巡视路过林闲号舍附近。他原本只是随意扫视,目光掠过林闲卷面时,恰好看到那句“逼着饿了三天的乞丐,去背诵《道德经》”
他顿时眼睛一直,脚步钉在了原地!
他强忍笑意,凑近细看,当看到“仁义”的谐音梗时,阅卷官终于再也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他赶紧用袖子死死捂住嘴,老脸憋得通红,肩膀剧烈抖动,差点背过气去!
好不容易缓过劲,张考官继续往下看,越看越心惊,越看越觉得此子见解非凡!
这哪里是离经叛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