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未至人牛忙,龙骨水车踏夕阳。(写实:传统农耕的辛劳与局限)

        若得机关巧思助,何须日日汗湿裳?(转折与期望:提出工具改良的可能性)

        莫道田家惟苦力,选种施肥有文章。(升华:点出农业中的科技内涵)

        他日风调雨顺时,仓廪俱足乐未央。(展望:描绘技术革新后的美好未来)”

        这首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但意境却完全跳出了悲天悯人的传统框架,通篇洋溢着一种积极、务实甚至带点科学幻想色彩的乐观精神。

        这哪是“咏耕”,分明是一首“农业技术革新畅想曲”!

        “嘿嘿,等以后真搞出点改良农具或者高效肥料,这首诗说不定还能被当成‘预言诗’呢。这叫提前布局,文化赋能!”林闲内心有点小得意。

        接下来的判词题目,是处理一桩典型的乡间田地灌溉纠纷。两户农民因用水先后次序问题争执不下,几乎械斗。

        这对于在信息时代看多了各种调解节目和基层治理案例的林闲来说,更是小菜一碟。

        他不仅引经据典将《大周律》相关条款信手拈来,将法理人情剖析得清清楚楚,更是创造性提出了一个超越简单判决的解决方案:“建议两户及周边受益农户,共建小型公共水渠,费用按受益田亩比例分摊,并共同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乡老负责日常管理与用水调度,立约共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