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题是《咏耕》。一个非常传统,甚至有些老套的题目。
看到这个题目,大多数考生先是松了口气——题材熟悉,不易跑题。
第二十七章三场鏖战(上):偶遇作弊
随即又皱起眉头——如何写出新意,打动学政?
一时间,考场内多是苦思冥想之态。最终,大部分人的构思都跳不出“悯农”的窠臼,无非是将“锄禾日当午”的意境进一步深化渲染,极力描绘农耕之艰辛,表达士大夫对民生的体恤与同情。
虽稳妥,却难免千篇一律。
林闲看到题目,却是嘴角微微扬起,差点笑出声。
“《咏耕》?这不是撞我枪口上了吗?跟我一个经历过农业机械化、生物技术革命的人谈耕种的未来?你们还在感慨‘汗滴禾下土’,我已经在思考如何让‘耕田不用牛’了。”
他脑海中瞬间闪过袁隆平院士的身影,闪过自动化灌溉、无人机播种的画面。当然,这些不能写,但那种超越时代局限的视角和乐观精神,却可以巧妙融入。
他略一沉吟,提笔挥毫,一首七言律诗跃然纸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