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吃去抱住她,在她耳边说:“你真是个奇迹。”
访视当天,社工是一位戴圆框眼镜的中年女性,名叫陈姐。她进门时带着温和的笑意,目光却细致地扫过每一处细节??书架上的儿童读物分类清晰,阳台上晾晒的手工布偶随风轻晃,冰箱门上贴满了林昭光画的“每日心情卡片”。
她们坐在客厅交谈。陈姐翻着资料,忽然抬头:“林昭光小朋友,我能问问你吗?你觉得家里有两个妈妈,和其他家庭有什么不同?”
林昭光想了想,认真地说:“别的小朋友说,他们的爸爸会修自行车,妈妈做饭。但我们家,两个人都会做饭,也都修得了自行车。而且……”她顿了顿,“我们多了一倍的爱。”
陈姐笑了:“那如果你的新弟弟或妹妹来了,他会发现什么特别的事?”
“他会发现,”林昭光站起来,跑到书桌前拿来一本厚厚的册子,“这里有《第三个妈妈的练习手册》,我已经写了三十七条规则。比如第七条:永远不说‘别哭了’,而是说‘我在这里陪你哭’;第十二条:每周至少一次,全家人裹着毯子看星星。”
陈姐接过手册,一页页翻看,眼神逐渐柔软。当她看到最后一页时,停住了??那里贴着一张照片,是小禾离开那天,三人站在院子灯串下的合影。背面写着一行稚嫩的字:“爱不是拥有,是放手后还愿意等待。”
“你们经历过送别,也依然选择继续敞开家门?”她轻声问。
“正因为我们送走过一个孩子,”就吃去说,“才更清楚,有些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可以回头望见的起点。我们愿意做那个起点。”
陈姐合上手册,点头:“我会如实记录这一切。”
几天后,她们收到通知:评估通过。接下来将进入匹配阶段,机构会根据孩子的心理评估与家庭情况,推荐最合适的孩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