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夫子为四人讲解着童生试中试帖诗的解题,作答方式,让沈文彦倒是对这科举考试的方式内容有了不一样的了解。

        这从县试到院试这种取得生员资格,也就是考取秀才的考试都叫童生试。

        沈文彦想到以前对科举并不了解的时候,这八股文也就是制艺,听到八股文总是会联想到酸腐文人,或者读书读傻了的古板学子,只会子曰,而不懂变通。

        现在才发现错的并不是八股文这种文体,其实这种文体是与自己学过的议论文的逻辑差不多,自己以前参加过的考试不少也是有这样类似的文体。

        而被大家批判的应该是它的内容,它被要求必须从四书五经等固定的经义中去出题,解题,而且必须以这些圣人之言去作答,必须是用固定的模式去答题,很难去发挥自己的思想。

        童生试阶段,这样的考题内容对他来说应该并不难,以他现在的记忆力与理解,四书五经啥的背诵理解起来,都算比较容易。

        而他需要注意的是学会按照它的格式,韵律固定的要求作答。

        这种作答要求和固定考试范围的方式,也是科举公平的重要原因,不然考生都按个人喜好和风格作答,考官也以个人喜好阅卷,怕就会出现几个考官各有所喜,难以公平抉择。

        除了这经义便是作诗了,而这试帖诗也会有题目或者格式的要求,若是想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那就得学会这要求的韵律格式。而在童生试的最后的院试对策论才有更多的要求。

        现在自己习惯了文言文的语言习惯,也对诗词的技巧,韵律有所了解了,便是慢慢跟着夫子继续学习,到了下场考试的时候应该也不会太差的。

        —————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