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苛的军法稍微提升了义军的纪律,但对于人心士气的打击,却是无法挽回的:当初大家认你做老大,是因为你讲义气;现在你连兄弟都杀,你的义气何在?!
如果是骑兵,居高临下,从塬上俯冲而下,官军是绝对没有胆量在此地进行阻截的。
然而如今的画面,却是反过来了:只见密密麻麻的义军士兵挤在一起,磨磨蹭蹭地向着坡下进军。
义军将领不是不知道,这样的密集阵形,在没有足够披甲率的情况下,就是官军的活靶子,可是他们也没有办法,不这样,他们的人就跑光了。义军士兵只能相互依偎在一起,以寻求那一丝微弱不堪的安全感。
义军几乎不存在远程打击能力,少量的弓箭都在头目的手中。一把弓从选材到制成,少说也要三年功夫,别说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就算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也找不到会这门手艺的工匠。大明的户籍制度,事实上形成了官府对于民间的技术垄断。
缺乏弓弩的义军,反倒是有不少的火器,一把制作精良的开元弓,绝对比同样优良的鸟铳要贵,且工序繁琐、费时费力。
而军器局或军队,则更喜欢倒卖火器,就算你是个毫无身份背景的老农,只要舍得出钱,也可以在官府的军器局购买一把明军制式鸟铳,而根本不必担心会被盘问,只要给钱就行了,对方不会在乎你的身份,哪怕你是建奴的买办!
卖家甚至还会贴心附赠一定的弹丸和火药,并且这鸟铳可能比真正供给军队的质量更好,因为他们也要讲究名声、讲究信誉的。
陕北经常面临鞑子的劫掠,民间火器保有量绝对是“精锐级别”的。义军每攻占一个县城、一处地主的田庄,都能从府库、地窖里面掏出成捆的火器出来,这些火器又成了他们接下来攻城略地的最佳武器。
很不幸的是,如今的义军,已经快把弹药、发射药给“霍霍”完了,他们同样没有自制的能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