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进城避难的百姓每天只能领两碗稀粥维持生命体征,想要吃饱就得干活。城外是遍地尸体,没有来得及打扫,冰冷刺骨;城内是炊烟滚滚,米香味、肉香味馋得让人直流口水。

        有的伤兵注定活不下来,只是勉强吊住了命,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吃上了最后一顿饭,死后也能够做个饱死鬼。百姓做饭,士兵吃饭,虽然不是自主行为,而是朝廷雇佣的,但也不失为一副军民鱼水情的其乐融融场景。

        一个个装满饭菜的吊篮从城头放下,把热饭热汤交给城外友军,不少士兵吃着吃着嚎啕大哭。

        建奴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他们可没有心思埋锅造饭,因为明军的车营杀过来了!皇太极轰击明军骑兵营只用了一百多门炮,这次南下,他们足足带了五百门火炮,还专门训练了用来操炮的黑营,至于乌真超哈这个广为人知的番号,此时尚未出现。

        建奴能够长期将大明压得喘不过气来,在于他们那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全北方干旱的时候,建奴的八百里辽泽反倒是成了良田,他们还拥有大量的煤矿和表层铁矿资源,这造就了建奴军队极高的披甲率,也有足够的铁料用于造炮。

        虽然出于技术原因,建奴尚且没有制造重炮的能力,但他们已经实现了小炮自由。大明的军力在恢复,建奴也在进步,造就了愈发惨烈的战争、不断升级的战术战备。而建奴其余的三百多门火炮,就是拉去阻击明军的车营了。

        此时的孙传庭,虽然曾经参与了围剿察哈尔部的战役,但由于当时是多路大军围殴林丹汗,孙传庭在其中并不出挑,在建奴那边更是查无此人,属于籍籍无名之辈。让皇太极心中急迫的正是如此,不断冒出来的新将领,从未交手过的新军队。

        大明虽然废拉不堪,可是大明太大了,大到令人绝望,就算他们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也难掩双方体量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让他们在欢庆胜利之余,忍不住的心虚。他们干的可是造反的买卖,要是不能彻底弄死大明,等大明缓过来,就要彻底弄死他们了。

        北京城每一面城墙有两个门,北面就是德胜门和安定门。孙传庭从安定门移营向西行,支援德胜门,两边相距五里,如果一切顺利,他们应该可以在一个时辰内赶到战场的,这样就能赶上方才那场骑兵大混战。

        但是皇太极很显然也清楚这一点,于是派兵前去层层阻击,成功拖延了一个时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