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他们又从奴隶变成了人,按理来说,他们应该是高兴的,可是,这一次明军又能够守多久呢?!鼓起勇气的奋起反抗的辽人死了,选择苟活的人缺乏认同感,身份混乱。辽人就是这样一个可恨、可怜、可敬、可悲的复杂群体。

        北京城,朱由检没有等到袁可立回京述职,因为安顿移镇的东江镇百姓,安抚原本的辽南土著,安置朝鲜移民等事,千头万绪,老头放心不下别人,只能亲自坐镇辽南主持大局。

        辽南缺官,朝廷却没有那么多热血沸腾,愿意前去任职的官员,一部分是怕死,但有的也不是怕死,只是人对于远离家乡、孤悬海外的本能性排斥而已。

        袁可立不是没考虑过用朝鲜官员,结果发现朝鲜官员看似敬仰大明,处处效仿明制,但本质上却是完全不同的!

        大明实行的是以“士农工商”为框架的宗法等级制度,形成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下的地主租佃制社会;而朝鲜,是他娘的奴隶制!

        朝鲜的官员对百姓太狠了,简直就不把百姓当人,要是用这群人直隶辽南,怕是辽南的百姓又要倒戈向敌、喜迎王师了。没办法,袁可立只能再次向皇帝伸手摇人了。

        朱由检心想,缺官那还不容易,开恩科呗,但一想,开恩科也需要时间,就算年初开,也好几个月后的事情了。朝廷的官员不是不愿意去辽南嘛,那就让那群举人去。

        科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明的举人太泛滥了,大部分人没官做,就算少部分关系比较硬,混了个一官半职,也会被进士出身的官员所鄙视,进步的空间十分有限。进士起步就是县令,一地的百里侯,生杀予夺,八面威风。

        他于是下令,在京师九门张贴小广告,骗人去辽南。宣布,举人只要愿意去辽南的,当即授予官职,享受与关内官员同等薪资福利待遇,过年发红包,中秋节赏月饼。

        每年绩效考成,选出排行前三十的官员,授予同进士出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