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没有恶意。我的意思是,作为一个记者,你喜欢什么样的故事。”

        “噢~”米切尔没想到李维会这么说,但他确实说中了自己的心思,自己不就是来采集故事的吗?如果李维真的说,“我就是为了给狗筹钱”,那这个故事肯定会失去一些传奇色彩。米切尔一下子明白过来,这小子是个上道的人。

        “从吸引人的角度来说,你做账号的目的最好是,为了试训,为了能成为一个职业球员,这是你追求梦想计划的一部分。”

        “Bingo,事实就是这样。这就是我计划的一部分,我通过账号引起了球探的注意,他找到我让我参加试训,然后我就来了。”

        “真的吗?是谁,谁注意到了你?”

        “肖恩-麦卡利恩。”

        “原来是他…真是不错,这是个不错的故事。”

        斯科特-米切尔意识到自己遇到了一个聪明人,聪明人从来都是会讲故事的人。职业体育本身就是一个超大型真人秀+故事会。高超的球技+精彩的故事,是构成这个庞大商业体的底层基石。没有球技,就没有食材,没有故事,就少了调料。在NBA,球员、教练和管理层提供球技和比赛,媒体、记者等笔杆子们提供故事,他们一起联合起来为球迷贡献精神食粮。

        不过联盟笔杆子的竞争和球员竞争一样激烈,甚至更激烈,因为讲故事的权力被少数人垄断。那些位于顶端的媒体人拥有专门的电视节目,文字专栏,能接触到顶级球星,快速拿到第一手资料,得到最丰富,最新鲜的食材,加工出球迷们爱看的故事。像斯科特-米切尔这样的底层撰稿人,要么吃二手、三手的材料,把故事吃进去吐出来再说一遍,做个故事的二道贩子。要么只能采访一些联盟的小人物,边缘人,写一些关于梦想、生活的现实故事,往往叫好但不叫座。甚至有时候叫好都不一定有,因为小人物很少爱看小人物的故事,谁没事总喜欢照镜子呢。

        凯尔文-戴维斯是个不错的故事,62岁的新秀标签足够吸引眼球。不过这样的故事只能是个短篇,不会有任何后续。戴维斯自己会出自传,讲述他的生平,但这和斯科特-米切尔已经没有关系了。

        篮球界真正的好故事从来都是大长篇,关于球员的人生,成长,坎坷,波折,登顶,像一部波澜壮阔的电视剧,陪伴球迷度过漫漫长路。但这样的好故事不多,一个足够优秀、传奇的故事能养活很多人,像迈克尔-乔丹,他的《最后一舞》去年刚刚上映,依旧能在全美掀起波澜。而距离他那一次退役,已经过去20多年了,有多少故事历经20年还能历久弥新?

        斯科特-米切尔现在最想讲的是詹姆斯-哈登的故事,这位刚被交易到篮网的MVP正当红,布鲁克林球迷急不可耐的想知道他能为篮网带来什么,他心里在想什么,有什么心里话想说。但米切尔没有这个资格,这是Daily主编的活儿,他只能来长岛烧冷灶。米切尔意识到,李维或许是个还算不错的切入点,他的经历,尤其是他的华裔身份,万一他又是一个杰米-林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