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普遍都是2+20,不过陆良在上一期私募就提高到3+25,倒也没人有异议。

        关键是‘20N’,以30%盈利为准,盈利率每上涨30%,同比增加5%管理费。

        如果达到60%收益率,管理费25%,90%就30%,120%就是35%,封顶40%。

        “合着只要盈利到150%,假设每份赚9000万,陆良就要分走3600万?”

        “这个收费模式,是不是有点变态了?”

        “当你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其实已经接受了,只是想讨价还价。”

        全新的收费模式,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小石子,有涟漪,但没有影响。

        想要达到封顶40%的要求,起码要有150%的利润,9000万扣掉3600万,还有5400万,90%的净收益。

        以陆良如今的声望,发起100亿美元,甚至200亿美元规模的私募,都轻轻松松。

        他却选择发行30亿美元,其中还有一半份额留给外资,国内资本只有15亿美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