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之所以装备,秦晋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有一天能够接住德国那边的终极技术,到时候,来了就能造,造了就能打,打了就特么的得出决定性结果!
平时常规战略性重点打击,秦晋还是选择用车载多管常规高爆火箭弹,毕竟那玩意,只要有足够的基础原材料,就可以很便宜的支撑起一场战争。
不像这,打一轮下来,光他么原材料离芯提纯和化学渗透就需要好几万人忙活几个月,而且一旦开工,全闽都要为它拉闸限电。
其实所有人都不能理解秦晋为什么坚持要把主力资金和资源都投到这么一个又贵又骄气的玩意儿上。
毕竟日本人的坦克集群,欧美人的战舰横荡,全世界都在追求飞机,坚船利炮。
就秦晋死磕发动机,特殊材料,导弹这几个不能马上形成有效战斗力的高投入低回报的项目上。
不过好在不管是陆军,海军和空军以及潜艇部队,基础投入和正常研发还能坚持下去。
就是现在部队精量化了,再也不复当年一个旅都有上千辆车,几百条船,无数门炮的时光。
想想当初部队一拉出来,不是人山人海,就是机械轰鸣就是铁甲咆哮。
如今有钱了,装备好了,反而有种数量始终不够的火力不足恐惧症。
对此,秦晋不作回答,除了命令部队加快人机磨合熟练度外,更多时间不是在各部亲自巡检就是一头扎进地下研究基地死活不出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