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清妖 >
        第131章有福大帅,就有赵大帅!

        对于皖北地区活动的盐匪巨枭谢鸿仪、杨彪二人,赵安曾经出于朴素的“阶级感情”想要招安二人。

        不是造反者天然同情造反者,而是谢、杨二人有点侠盗意味,规定手下“只贩私,不抢劫”,甚至还时不时的接济地方贫民,加之贩的又是比官价低许多的私盐,故而在皖北地区拥有非常不错的民众基础。

        官兵跟这帮盐匪比起来,反而更像土匪。

        某种程度上,谢、杨二人有点像赵安前世曾经盘踞在江西那座盛山的“王袁”,或者说像手拿两把菜刀就敢闹的那位,属于可以团结争取的力量,合作的好甚至可以成为鼎定天下的王霸力量。

        而能不顾官府禁令铤而走险卖私盐的肯定是敢于拼命的亡命徒,这帮人天生不怕死,安徽绿营战斗力又实在太差,再有百姓支持,这就导致地方官府对谢、杨二贼多次围剿都遭失败。

        据前番被捕后变节的白莲教徒刘宝供认,谢、杨麾下的盐匪有3000多人,二人不仅都被白莲教主刘之协发展为弟子,刘之协还将早年其师傅刘松秘密打制的一批兵器交给谢、杨用于壮大力量,似乎是想将谢、杨二人麾下亡命徒打造为湖北深山老林中正在秘密训练的“天运军”。

        如果不是这次有教中“激进派”在宿州冒然起事被赵安及时镇压,给刘之协两三年时间苦心经营,安徽白莲教军或许还真能成为和湖北、四川一样的主力。

        那样一来,这场白莲大起义波及的范围、影响的人口以及整个规模,都将比赵安前世来的更为激烈、更大。

        要知道白莲教大起义之所以失败除了领导层不固定,缺乏有效指挥外,也与他们始终在川、陕、鄂、豫流动作战有关,自始至终既没有威胁到中原腹心之地,也没有威胁到东南财赋之地。

        但要是有了安徽就不一样了,左能切断漕运,右能兵进江南,掀起的声势只怕能与“三藩起义”一拼。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