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预备子弟兵的“余丁”平时可以享受一份非常微薄的“养育饷”,约为正兵饷银的三分之一,名义上是用于兵户家庭维持生活,实则是一种绑定手段。
因为余丁需要随营参加训练,承担一些杂役,出征时甚至还会被征召充为辅兵使用,那么给些补贴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只有在兵户本家无合格余丁的情况下,才会从其他兵户的余丁中选拔。如果连其他兵户的余丁也没有合适人选,则会从民间壮丁中招募。
这种“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制度,保证了绿营兵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封闭性,也使得军队内部形成了复杂的宗族和同乡关系网络。
也因为这个世袭制度,导致现在的绿营普遍有老弱充数情况。
一些兵户为了让孩子提前吃饷,便让没有成年的孩子或年老体弱者挂名,只需将拿到的饷银分给军官一半即可。再加上绿营兵饷本就微薄,军官克扣更是成风,别说余丁了,就是正兵大多数也不得不另谋生计,如从事小买卖,给人帮工什么的,这就导致绿营训练废弛,战斗力严重低下。
抚标这种一省精锐还好些,多少还能保持个架子,于地方驻防营兵而言,当兵反而是他们的副业。
赵安前世一鸦战争时,各地绿营奉命往沿海调拨时,就出现了极其荒诞的一幕。
无数小贩和手艺人组成的军队在沿途做的最多的就是同当地百姓做生意挣钱。
士兵如此,军官也是如此。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