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指挥中心,空气沉重得如同浸透了水银。
墙壁上巨大的电子地图如同一个发光的伤口,地中海区域被特意放大,猩红色的航线标识如同毒蛇,从以色列本土一路蜿蜒,刺向北达尔富尔深处——那正是“鹰隼”F-15I中队的预定飞行线路。
时间,在每一个角落无声地滴答、蚀刻,距离轰炸窗口开启,不足四十八小时。
M女士的身影凝固在全息投影台前,像一座被风暴打磨过的礁石。
屏幕上,“海鸥号”那锈迹斑斑、轮廓模糊的卫星影像,如同一个顽固的污点,牢牢钉在亚历山大港的锚地。
旁边,几张由“鼹鼠”从喀土穆传回的高清照片静静陈列:被厚重帆布和伪装网覆盖的军卡,只露出令人心悸的、属于大型导弹运输车特有的粗壮轮毂和底盘轮廓;仓库门口,身着苏丹军装但姿态紧绷、眼神锐利的守卫,泄露着职业军人才有的警觉。
M女士有种直觉,两者之间有着某种奇怪的联系。
情报官的声音低沉而快速,在寂静中格外清晰:“夫人,‘鼹鼠’的现场评估,结合我们那个内线‘信鸽’的确认——这批货是苏丹国防部采购清单上的,用于补充首都防空圈。合同细节……追溯到了宋和平获得北达尔富尔矿产特许权的时间点。”
M女士的指尖在冰冷的金属指挥台边缘轻轻划过,留下一道几乎看不见的微痕。那冰冷的触感仿佛是她此刻内心的延伸。
喀土穆的线索表面上环环相扣,严丝合缝……
履行合同、换取资源、巩固地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