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三代之时,
为了家人而违背君主的行为,还会得到一些人的称赞,认为这个是自然的“孝”,是顺应自然造化的选择。
到了战国之时,
孟子也同弟子讨论过“舜窃负而逃”的假设,最后得到的结果,仍旧是“舍忠取孝”。
这是春秋时大义灭亲的石碏,能够引来当时之人惊叹的一大原因。
也是历代与国同亡的臣子,能得到称赞记录的原因。
等到君主的权位日益高升强大,愈发重视臣子对自己的“忠”,对它的宣传也日益加重,这才使得“忠孝”成为了常见的并列之语。
但对才加冠没多久的王景来说,
他既没有出仕的意愿,当今天子又是雄才伟略之主,将天下治理的颇为太平,又何必为国家多生忧虑呢?
奉养他那年迈的祖母,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