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科学院中恶补过数学的高材生,时旺是第一批炮兵指挥,却也因为时间紧迫,只进行了十余次实战训练。

        至于学校学到的东西管不管用,身前的铜疙瘩能有多么可靠,那都是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

        或者说,时旺就是实践检验的一部分。

        对此,刘淮倒也在结业课程中说的明白,首批炮兵指挥伤亡率虽然要比临阵肉搏厮杀的大将要低,但必然会比之后的炮兵要高得多。

        而且这些炮兵指挥很有可能会挨几次炸膛,乃至于炸药殉爆才能总结出靠谱的炮兵操典。

        愿意走的,可以在别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毕竟高材生在哪里都是抢手之人。

        但是愿意留下来的,无论生死,都会受到从名誉、地位到金钱、物质的全方位优待。

        春秋时吴起奠定了重步兵作战的基础,日后就能与孙武并列为兵圣。

        而第一批炮兵指挥奠定炮兵基础后,来日声名不会比吴起要差!

        年轻人总是容易热血沸腾的,时旺自然是心潮澎湃。

        然而即便他上过战场,也是千余人的小规模冲突,如何会见到如今这般甲士如林,甲骑如雨的场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