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炉的外侧则堆了将近半米高的石块斜坡,一方面是让壁炉变得更稳固,另一方面则是给后面制造土墙设置一个锚点,而排烟的位置李悠南也预留好了,可以用土坯来完成最后的排烟洞。

        随后,接下来就是制作夯土墙了。

        土墙同样是一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土坯制作起来非常简单,用到的材料只需有草木灰、泥土和木板模具。

        虽然说土墙在现在已经被淘汰掉了,农村的土墙需要每年进行修补,否则就有倒塌的风险,但是一方面李悠南的墙不必修筑那么高,还有基桩设计,稳固得很,另一方面,也住不了一年以上,所以堪称完美。

        李悠南已经看过了这里的土壤粘性很不错,虽然没有黄土那么好,但用来夯一个用几年的土墙还是绰绰有余的。

        不少地区的人类先祖就是用这种方式初步开始改造大自然,拥有与恶劣气候抗衡的能力。

        唯一比较麻烦的是眼下李悠南没有储水的工具,而制作土墙的话,需要用到大量的水,好在对于一个木工高手来说,这完全不是问题。

        虽然材料有限,但以李悠南的水平,还是可以制作一个木桶的,唯一麻烦的是箍桶用的材料不太好找,好在李悠南之前编织藤筐的时候尝试过好几种藤蔓类的材料,刚好有一种质地比较坚硬,烤干以后刚好可以拿来制作木桶。

        到了晚上,李悠南依然在勤劳地忙碌着,他在四面漏风的新房子底下生了一堆火,就着火光完成了箍桶的最后一道工序。

        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刨子,这个木桶看上去十分粗糙,甚至连提手都懒得制造,更接近于一个木盆的样子,但没有关系,只要不漏水就是好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