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玉他们分开以后,李悠南开车直接前往南充。

        那个约李悠南的大学生原本是南部人,但是李悠南打算是在南充住的,那个大学生想都没有想,便表示自己可以去南充见他。

        在车上,李悠南自然也在思考着那个约自己的大学生的一些事情。

        从对方发过来的文字来看,总的来说,是那种刚刚毕业,还没有被现实过多鞭挞,对生活充满希望且有情怀的大学生。

        说的难听一点,还有些不太接地气,说的好听一点,就是还没有变得现实,心里装着可以称之为梦想的东西。

        他们所处的站位也比较高,理想主义,当然这些只是聊天时得到的结论,具体是不是这样的人,要见了面才好判断。

        李悠南当然知道,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亡。

        在此之前,他其实对这件事感到有一些遗憾,却也没有强烈到一定要为其做点什么的念头。

        归根结底,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靠一两个人的名声就能拯救的,它们被淘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顺应时代——因为有其他更好的替代品,失去了原本的实用价值。

        就比如编织的竹篓,费时费力做出来价格还比塑料工业同类产品贵,普通人当然选择工业产品了。卖不出去,做的人自然越来越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