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啦,以目前李悠南给祝清越早早打好的预防针内容以及对方在自己面前做出的保证来看,真发生以上的那种情况了,大抵不会陷入到决策分歧的困境中去,这一点已经提前说定了。

        从能力上说,祝清越自然不会拥有一个真正长期徒步远足的玩家那般一样的身体素质,虽然她之前已经在自己面前反复地强调了,已经经过了好几个月漫长的专项训练,但是李悠南觉得所谓的“训练”大概就是爬一爬楼梯、在家里照着电视里的健身操扭动一下的程度了,还是要将她当成是一个拖油瓶的等级来看待的……

        预期越低,则准备越充分,遇到麻烦能够解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果她的能力高于预期……则是个意外之喜了。

        因为已经预设了“祝清越大概是个小废物”这种设定,所以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就要考虑地更加细致一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祝清越组队也是有好处的:强迫自己更加充分地做准备,同时在进行徒步的时候更加小心谨慎。

        罗勇已经将他们之前的路线给了李悠南他们,虽然当时没有拿笔和本子记录下来,但是因为登山技能的原因,李悠南的脑袋里充盈着山地地理的知识与山区活动的经验,专业程度不亚于地质专家与常年生活在高山地带的原住民混合体。

        所以很多地方,在罗勇一讲到的时候,李悠南就已经很清晰直观地了解到了,沟通成本很低。

        相比之下,虽然是文科生,高中地理成绩还不错的祝清越,反而在很多时候听得云里雾里的,想要问,但李悠南和罗勇一副深入交流进去的模样,让她只能悻悻将心里的问题给按捺下去,然后耐着性子继续迷迷糊糊地听着。

        两人交流的东西,诸如:“我们这次把大本营设在了传统位置,但前进营地往前推了大概两个小时的路程,直接放在了冰川舌部下……”

        “北脊下方的冰瀑区今年变化很大,很多新的裂缝张开,我们不得不多次横向切盘寻找通道。”

        “大部分是片岩,冰锥和岩塞混合着用,有一段完全靠干攀上去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