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杨厂长才走到陈锋身边,脸上带着意味深长的笑容。
“陈锋。”
“杨厂长。”
“你跟我来一下办公室。”
杨厂长的语气很平和,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
“有些事情,想跟你单独谈谈。”
厂长办公室的门,在陈锋身后缓缓关上,隔绝了外面若有若无的机器轰鸣和探究目光。
这间办公室不大,陈设简单,甚至有些陈旧。一张老旧的棕色办公桌,上面堆着文件和几个搪瓷缸子。墙上挂着一幅褪色的地图,旁边是几张黑白的工作照。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草味和墨水味。
然而,这间朴素的办公室,却是整个红星轧钢厂的权力核心。
关于轧钢厂的来历,陈锋这几天也有所耳闻。它的前身,并非一开始就是国营,而是由京城有名的娄家牵头,联合了几家商人共同创办的私营钢铁厂。后来公私合营浪潮兴起,娄家审时度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工厂主动上交。国家以土地和部分资产折算入股,派驻干部参与管理,原来的股东,如娄家,则退居二线,保留了部分分红权,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董事”。虽然后来几经变革,但这种特殊的历史渊源,使得轧钢厂在管理和运营上,相较于纯粹的国营老厂,似乎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灵活性,也更注重实际效益。这或许也是杨厂长他们如此看重效率提升和技术革新的深层原因之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