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厂长清了清嗓子,将中午发生的事情,以及大领导对陈锋的高度评价,简明扼要地复述了一遍,尤其强调了陈锋主动选择留在轧钢厂的决定。
“……情况就是这样。”杨厂长环视众人,“陈锋同志年轻有为,技术突出,更难得的是有觉悟,愿意扎根一线。对于这样的人才,我们必须要重视,要给他提供更好的平台。大家说说,怎么安排比较合适?”
技术科的负责人是个戴眼镜的中年人,他第一个发言:
“厂长,我认为陈锋同志的技术能力毋庸置疑,尤其是钳工达到了七级,这在咱们厂都是顶尖的。不如直接调到我们技术科,作为工程师培养。给他配个老师傅带一带,不出几年,绝对是咱们厂的技术骨干!”
这个提议很诱人,工程师身份,坐办公室,搞研究,是许多工人梦寐以求的出路。
李副主任却微微摇头:
“老张,你的想法是好。但陈锋同志自己也说了,想扎根一线。而且,他今天刚考了三个工种的高级证书,正是实践经验和理论结合,快速提升的时候。直接进技术科,脱离生产一线,会不会有点可惜?”
他看向杨厂长:“我的意见是,可以考虑让他先从车间的管理岗位做起。比如,生产线的班长或者副班长。这样既能发挥他的技术优势,指导生产,也能锻炼他的管理能力。年轻人,多在基层磨练磨练,有好处。”
人事科长补充道:“李副主任的提议有道理。陈锋同志虽然年轻,但技术服众,在工人中应该有威信。担任基层管理干部,也是一个培养方向。”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下,众人都看向杨厂长,等待他的最终决定。
杨厂长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沉思片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