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主桌上。
“秦亮同志,咱们611其实已经在预研了,不过,这个中距耦合的布局,对隐身性的影响还挺大的,你给咱们出个主意?”
现在的歼九,用的就是中距耦合,既能利用鸭翼来拉涡流,又可以利用鸭翼来当控制舵面,它的特点就是鸭翼比主翼高,这样鸭翼拉出来的涡流,才能正好落在主翼上。
所以,不用说机动的时候鸭翼会转动,从而造成大面积的正面投影了,哪怕鸭翼不动,鸭翼和主翼的高低错落布置,都会对隐身性有很大的影响。
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
“这个嘛……到隐身机时代,这鸭翼的确会是个大麻烦,我们必须得减少鸭翼带来的影响,所以,之前的中距耦合就不好用了,我们得把鸭翼尽量放到前面,形成远距耦合,这样鸭翼的面积也可以减少。”
施加相同的力矩,力臂越大,作用力就可以越小,这是一个简单的杠杆原理的知识。
这点可以看欧洲的台风战斗机,鸭翼位置相当靠前,就在雷达罩的后面,和驾驶座舱的隔框几乎在一个位置上。
和主翼的距离,隔了一个座舱的长度,这样一来,鸭翼根本就无法给主翼拉涡流,不过,这种远距耦合的布局,可以用一个小面积的鸭翼,就能轻松撬起来机头!
和它相反的,就是阵风战斗机,鸭翼在座舱后方,鸭翼后缘几乎和主翼前缘重合了,这样拉涡流的效果最好,但是要当控制舵面,就差强人意了!
而咱们东方,走的是独具特色的中距耦合布局,各方兼顾,只是……到了隐身机时代,就不合适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