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项目?”秦明的眼睛里充满期待,这里还在研发中的项目,那一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加莱特进气道的气动分析。”

        自从飞机进入喷气机时代,进气道的研究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那种吊挂式的发动机,不需要进气口,直接就能看到前面的风扇叶片,这样发动机的效率是最高的,但是……它不适合战斗机啊!机翼挂那么大的发动机,如何做高机动过载?机翼可能会被硬生生的撕裂!

        经过了数年的研究,战斗机发动机布置在机尾,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而进气口,则在前方,那么,就需要有专门的进气道了。

        第一代战斗机,几乎都是机头进气,这样进气效率最高,各种情况下进气口都不会被堵,在亚音速战机时代,是最常见的方式。

        不过,这种方式无法在机头安装雷达,当机载雷达越来越重要的时候,进气口就开始向机身两侧转移,同时,由于战机进入了超音速时代,在不同速度下,发动机需要的气流不同,这个时候,就需要调节装置。

        最早的是进气锥,米格-21的机头进气锥,幻影3的两侧进气锥,都是最常见的调节方式。

        两侧进气,当飞机转弯的时候,一侧进气口会被挡住,三代机追求大仰角性能,所以,机腹进气逐渐成为主流,同时,调节装置也变成了可调压缩斜板的设计方案,但是,只要有调节装置,那必然会增加结构重量。

        同时,因为机体表面的气体流速会降低,进气口和机体还得分离开,这就是一个附面层分离的挡板,这东西也会增加机体的重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