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使在宋代被称呼为大银台,这个职位其实是很重要的。

        明代的通政使之所以弱势,是因为通政使主动放弃了一项权利,“封驳”之权。

        封驳,就是封还皇帝的圣旨。

        封驳权,就是不奉诏的权利!

        唐宋的宰相权力就来自于这项权利,理论上,唐宋圣旨如果没有宰相赞同,无法变成有效力的圣旨,也就是宰相们集体反抗,可以否决皇帝的圣旨。

        当然,这也是理论上而已,皇帝可以提拔自己中意的宰相,只要有宰相支持皇帝,其他宰相也没办法反抗。

        宋代的中书舍人,同样也是宋代政治的核心,也是因为宋代的中书舍人拥有封驳权。

        中书舍人的封驳权称之为“封还词头”。

        词头是两制舍人撰拟制诏时所依据的摘由或提要,内容多为皇帝下达的有关人事任免方面的处理意见。

        如果舍人对于当草制书的决策有异议,可以将词头封还,不予草制,即所谓“封还词头“。

        不过封驳权到了大明,已经基本上没人使用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