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知道,这些才是真正的弹药。
大众骂得再凶,不如一句“有数据支撑”。网友说“韩方傲慢”,不如学者指出“结构性压迫”。他要做的不是煽风点火,而是给火焰套上导流管,让它精准喷向对方最怕曝光的地方。
他打开空白文档,标题敲下一行字:
《论傲慢的100种死法——从一句“中国演员就该听话”说起》
光是这个标题,就够微博热搜挂三天。
接下来就是干活。他一边翻资料,一边写,笔锋像手术刀,专挑皮肉下面的神经线割。第一段直接甩出会议录音分析,证明所谓“翻译误差”纯属扯淡;第二段列数据,指出过去五年八部中韩合拍剧里,中方角色情感线被强行加码的比例高达87%;第三段引理论,拿东方主义和文化依附论砸场子,最后还不忘补一刀:“当你用‘本土化’当借口,其实是在说——你们的文化,不够格。”
写到这儿,他喝了口冷掉的咖啡,眉头都没皱一下。
这种文章,娱乐号不敢发,怕惹事;主流媒体嫌太尖锐,怕被说带节奏。可他偏要发,还得发得堂堂正正。
他在文末附上陈墨整理的摘要版资料,做成“数据附录”,又把关键段落拆成十几条微博体短评,方便传播。甚至连韩语翻译都准备好了,就等发布时间一到,双语齐发,直接冲韩国上班族早高峰通勤时间。
这才是降维打击。
正忙着,手机震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