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虽然在北宋确实是有很多的大儒在讲经讲学,可这玩意就跟后世美国的推荐信制度也差不多,那种学是谁都能上的么?就比如二程在洛阳搞的所谓洛学,这是北宋眼下最火热的所谓“民间学术”组织了。

        可他们为什么非得在洛阳搞呢?不就是因为洛阳是大宋的老干部退休养老基地么?这学术组织真的民间么?

        “您是观文殿大学士,板上钉钉的相公,我不过是一个明经出身的九品小官,又能建议什么呢?国朝大事,肉食者谋之,无外乎是汉唐儒林回来了而已,历史上反反复复多少次了,又有什么好稀罕的呢?

        只是汉唐的儒林门阀世家,尚有杜预,谢玄,裴行俭这等文武双全之流,就是不知咱们大宋如今走了回头路,养出来的是不是都如韩琦这般的……君子?”

        这话其实就纯是发泄情绪了,毕竟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普通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而毫无疑问的,眼下这大山是真砸在他们家了。

        “小仙,你,你好好跟人家王公说话,你,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老爹在一旁道。

        王小仙没有理他,依然是气呼呼地瞪着王安石,他才不怕这位执拗相公呢。

        王安石却没有生气,而是继续道:“你说得也是有道理的,只是明经确实无用,因此我打算,在废除明经的同时,完善三学制度,也即是太学,府学,县学,进行大规模的扩招,增加拨款,让有志之士,都可以拜得名师,有机会去一搏进士,而不是只能去考明经。”

        “同时,你说我断绝贫民子弟的进身之阶?我打算在取消了明经科的同时,大幅度的增加明算,明法两科的录取人数,将这两科的录取人数都增加到两百人以上,如此,可算公平?”

        “对于平民百姓而言,明法明算,总比明经更加容易,对于朝廷而言,明法明算也确实是比明经更加有用,而真正需要高屋建瓴的高官,则由更加优秀的进士负责引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