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参加科举,虽不是状元,榜眼,探花,但也是妥妥的殿试甲等,按说以朱贤才的能力,再加上白鹭书院的帮衬,定能青云直上,要不了多长时日便能成为朝堂上叱咤风云的巨擘。

        只是朱贤才这人,性格耿直。

        书院中的时候,几乎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和同窗几乎没太多交集。入了官场又是个刚正不阿的性子,便是有书院同窗登门想要走走关系,也都被严词拒绝,送来的礼物更是被原路退回。

        这样的性格自然是极不讨喜,白鹭书院中一些大人物便准备给朱贤才一些教训,故意鸡蛋里挑骨头,寻了朱贤才工作中的一些小错,直接将其贬官,准备磨一磨他的性子……结果这一磨,便从京官磨到了州府官,又从知州磨到了县令,到最后直接送到了宁国最偏远的阳川。

        贬官就贬官,外放就外放,他也不在意,也不抱怨,在哪个位子上就做好这个位子的本职工作……反正低头是绝对不可能低头的。

        因着阳川县临近漠北,每年春秋两季,时常便有小股匈奴人绕开边关,南下打秋风,朱贤才也组建民兵团练,配合着差役,同匈奴打过几次。

        可说到底,那也只是小打小闹。

        像现在这般,五万匈奴大军直接包围了整个县城,却是朱贤才从未遇到过的事情。饶是朱贤才有几分胆魄,可看到那密密麻麻的匈奴人的时候,也是被吓破了胆子,根本不知该如何做……跑是不会跑的,投降更是不可能,他朱贤才可是正儿八经的儒家弟子,圣人传承,丢不起那人。

        只能一边号召县城内所有青壮,拿起所有能用来打仗的东西,做好防守,一边不断差人去安州城求援。

        可事情的发展,却是让朱贤才完全看不明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