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种‘留白’并不是偷懒,一是为了呼应电影的主题,不知道这位同志你看懂了没有,我们这部电影从始至终都在探讨‘真相的不可靠性’,从陈默伪装失明开始,每个人都在用谎言掩盖欲望,如果结尾直接揭晓主角是否说了真话,反而会削弱这种主题的张力。”

        “其次,我们将道德判断权交给观众,其实恰恰强调了人性的复杂,如果结尾直接表明陈默是否使用了林美凤的眼角膜从而获得了光明,就会强行给主角贴上一个标签,比如他终究成了一个坏人,或者他守住了底线。但开放式的结局当中,观众是会自己思考,自己权衡——在生死抉择中,这样的‘恶’是否可被理解?为了活下去,牺牲他人的道德边界在哪里?我认为这种自我拷问,比直接给出答案更有力量。”

        “最后,悬疑片的魅力,其实是在于解谜的过程,而不是答案本身,所以结尾的模糊处理,其实是将最后的一块拼图交到观众手里,这会让观众对电影的记忆更加深刻,更加值得反复回味。”

        “以上,就是我为什么写了一个开放式结尾的初衷。”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陈浮生之所以短时间内就能想到这么多。

        而且还很有逻辑性。

        是因为当初在剧组的时候,就有人问过他了。

        此时他的这波回答,再次收获了一波掌声。

        皮埃尔·老李听了翻译的翻译之后,给陈浮生送上了两个大拇指。

        “陈,你说的太棒了,我认为你的开放式处理非常聪明,让你这部电影瞬间超越了普通的悬疑片,甚至我觉得它会成为一部经典,很难以置信,我居然会在你们中国看到这样一部优秀的片子,抱歉,我并没有贬低你们国家的意思,但我说的就是实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