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智慧的儒释道三学,不只是文字游戏,就像科学一样,学习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过程就是为了很好的运用和继续学习,儒释道三学也需要实证修行,这种修行是循序渐进的,在佛家来讲,名为“理事双修”,不只是念经念咒,在持戒的基础上,还需要针对身心修行。当每一个修行人,事上做到了,理自然通,而且对大众“身教”更优于“言教”。

        倪小宇发现,以前的文科都教错了,教了很多没用的东西,而真正有用的知识只有东方的儒释道思想,而且文科学生不但要学习儒释道思想,还要亲身体验,利用各种方法修习自己的心性,在心性训练上进入更高的智慧,心性训练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修养和智慧,同时,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都需要心性训练,仁义礼智信需要配合心性训练,不断发展心性训练,不断提升心性训练,文科学生的意义远大于理工科学生。

        然而,有经而无师呀,如何培养一个智慧法的学习体系,如何指导文科生进行心性训练,有经无师呀,倪小宇翻遍了计算空间,除了古时的寺院僧团,把科幻电影《星球大战》都翻出来了,建立类似灵性学院的方法也进入了可执行闭环,然而,太难了。

        太难了,长时间的断灭思想破坏,当今社会上没有老师了,如果希望智慧法重新振兴,不只是需要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更需要有道德有修证的老师,培养出合格的老师,这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无法从培养断灭外道老师的历史中获得经验,断灭外道教育体系建立很容易,只要给与名利,他们就会飞扑过来。

        倪小宇无奈的得出一个结果,“难!太难了!”,不过,至少可以纠正历史上对儒家思想的错误解释,还原孔子的真实义。

        倪小宇发现,儒释道三学中,儒家思想是治世良方,可惜,在龙族历史上,儒家学说只能在民间传播,因为唯物质利益主义作怪,没有一个朝代真正地遵循了儒家思想,哪怕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期,唯物质利益主义者的帝王将相,只是把他们需要的,通过篡改概念量体剪裁的“儒家”,用来达到统治目的,也因此,几千年的历史演绎着朝代兴替。

        倪小宇感叹着,今人还有多少人真了解孔子,孔子很多言论都被后人误解了。

        例如一:《中庸》这一段是孔子悟道的过程,同《道德经》中老子所证悟的道体。

        《中庸》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必须有真修实证才能了知,老子有这个证悟过程,历代禅宗祖师有这个证悟过程,都可以如实了知这段话的含义。如果没有真修实证,必须要通过儒释道三学互相印证,方能理解,这一段话是孔子圣学体系的根本,没有理解这段话,理解不了孔子圣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