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也是关键一步,需有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让赵坤的人能顺理成章地、“意外”地见识到小绣娘不仅能绣花鸟虫鱼,更能模仿复杂精细的纹样图式——这或许是赵坤寻找莫家遗孤可能掌握的某些信物或密图的关键。

        “赵坤寻找晓莹,绝不仅仅是为了斩草除根。”孙敬儒分析道,“莫老爷手中或许有他想要的东西,或者晓莹、晓贝身上有线索。玉佩是一,但可能不止。表现出对特殊纹样的复制能力,或能诱其深入。”

        林氏心领神会。

        于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扬名”戏码悄然上演。

        王妈开始“无意”在相熟的邻里妇人间感叹“莹姐儿”手巧,为了多挣几个铜板贴补家用,日夜赶工。林氏则“无奈”地接了一些绣坊介绍的,给富户小姐夫人绣制私人用品(如帕子、香囊、扇套)的活计,并“允许”晓莹在客人好奇时,当场演示一些简单的针法。

        晓莹被母亲再三叮嘱,只展示熟练的平针、套针、抢针等基础针法绣些寻常花草,绝不露双面绣和自创的意境绣。她虽不解其深意,却聪慧地严格执行,在外人面前,只做个沉默手巧的小女孩。

        果然,“城东有个极手巧的小绣娘,家境清苦却技艺不凡”的消息渐渐在一些富家仆妇圈中传开。订单稍多,林氏则刻意筛选,只接那些背景清白、与沪上无涉的人家。

        期间,那徐夫人又来过一次,啧啧称奇晓莹的进步神速,还想再看那日惊鸿一瞥的“有香味的梅花”,林氏却只推说那是孩子瞎绣碰巧,再绣不出第二幅了,只拿出些规整但不出挑的绣品应付过去。

        徐夫人虽觉遗憾,但也未强求,反而因怜惜,又多介绍了几家靠谱的生意。

        鱼儿未曾咬钩,林氏与孙敬儒并不急躁,深知耐心是猎手最重要的品质。

        转机发生在一个午后。一位自称来自金陵的商人妇柳氏,经人介绍前来定制一套床帏绣品。言谈间,柳氏举止得体,但对绣品花样极为挑剔,自带了一幅极为繁复华丽的缠枝牡丹并翠鸟图样,要求严格依样绣制,不得有丝毫走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