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仔细打量了一下这批人,先给他们开了个会。她在会上旁征博引,把和种地有关的书中记载的内容全都说了一遍。文武双全人士听得频频点头,别的先不说,大小姐这知识储备是可以的。很多他们都没听说过。
老庄稼把式虽然听得云里雾里,但大概也能知道,这位大小姐还是做了准备的。
讲完理论,她开始讲实践。种好地的第一步,就是肥田。一定要想办法把土地变得肥沃起来。
那该怎么办呢?她报了一堆书名,“我研究了这么多古人的做法,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最终得出了我自己的一套堆肥方法。所以我们现在,要先堆肥。
我们要种的地并不多,关键是试验,寻找增产方法。大家只要听我的,按我吩咐去做就行。有什么问题直接来问我,最忌讳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谁要是敢阳奉阴违,我这里绝不姑息!”
再过些日子就是种黍的季节。这种作物的生物多样性很差,基因非常稳定。后世对它做过很多研究,证明几千年来它基本就是那个德行,变化不大。
所以要提高产量,就得从种植方式、肥料等方面入手。
元初仔细研究了一下生物肥,同时也研究了一下种黍方法,对于提高这种作物的产量还是有把握的。
古代黍的亩产大概是80—150斤,后世亩产三四百斤。在遗传基因非常稳定,种子品质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产量的提高靠的就是种植水平的提高。
其他像小麦、粟、大豆等,也都可以通过提高种植水平来实现增产。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开荒,同时喂养更多的畜力来协助人力开展工作。这时候是真的地广人稀。到处都是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