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端坐殿上,下方除了东宫属官,还有被传召前来接受问询的吏部考功司郎中和兵部职方司郎中。
气氛从一开始就显得有些凝重。
首先议及吏部考功。
当念到某位关中畿县县令连续三年考功皆为上上时,李承乾并未像往常一样简单听过就算,而是示意赵弘智发言。
赵弘智手持相关文书,起身向吏部郎中询问道:“敢问郎中,此县令连续三年考绩上上,依据为何?其任内户口增益几何?垦田数目可有明细?狱讼是否清明?有无特别政绩堪为表率?”
“据《考课令》,抚育有方,户口增益为上考,清慎明著,公平可称为中上。”
“其文书所载,多为劝课农桑,颇有成效、处事公允等泛泛之词,未见具体政绩及显著事功,何以连续评定上上?是否合乎考功之制?”
他一连串的问题,引经据典,直指核心。
那吏部郎中显然没料到东宫会问得如此细致,额角微微见汗,支吾着试图用“风评甚佳”、“上官举荐”等理由搪塞。
李承乾适时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压力。
“朝廷设考功之法,旨在激浊扬清,赏罚分明。若标准模糊,仅凭风评,则何以服众?何以体现公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