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关键的是,”郑巡场官语气带着敬佩,“当时号舍区一片混乱,医官人手不足。是林闲林公子,不顾自身考试,主动拿出自备黄连解毒散,分发给发病的士子,并指导他们服用。若非林公子仗义援手医术高明,张、李等近五十位士子恐怕难以坚持考试,甚至会有性命之危。此事多位差役、医官及受害士子均可作证!”

        此言一出,如同平地惊雷!

        刚才还极力抨击林闲“俚俗”的王侍读和孙司业,顿时面如土色哑口无言。

        他们可以争论文采高低,可以抨击用语新奇。

        但在林闲“不计前嫌、考场救难、活人无数”的仁心义举和如山铁证面前,任何关于“品行”的指责都显得如此苍白可笑。

        张远、李文渊等人能完卷,乃至能活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欠了林闲天大的恩情!

        周学政心中狂喜,这简直是天助我也!

        他站起身,声如洪钟带着凛然正气:

        “都听到了吗?!下毒陷害,此乃科场巨蠹,人神共愤!而林闲临危不乱,悬壶济考,以德报怨!此乃何等胸襟?何等仁德?科举取士取的是什么?取的是才,更是德!”

        他目光扫过王侍读和孙司业,沉声道:“若论才学,林闲之文别开生面切中时弊,尔等有目共睹。若论德行,林闲于考场之上拯同袍于危难活士子数十,此乃活命之恩如山重义。试问一张试卷,纵然辞藻再华美,能比得上这活生生的人命关天?能比得上这才德兼备,仁心仁术?!”

        周学政的质问,如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