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士子见到题目,大多精神一振,总算来了个能发挥的。
于是纷纷引经据典,铺陈笔墨,大谈上古圣人制器尚象、变法图强的****。
文章写得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却总难免流于空泛,不接地气。
林闲看到题目,再低头看看自己指尖尚未完全洗净的泡沫,回想起刚才的“皂滑事件”和突如其来的灵感,不禁会心一笑。
这题目,简直像是为他量身定做一般!
他从容提笔,蘸饱浓墨,略一沉吟,便落笔作答,开篇即与众不同:
“殿下,诸位大人,学生以为,圣人所言通其变,使民不倦,其核心精髓,不在变之形式浩大,而在‘变’之目的纯正——即务实与利民四字。变,非为变而变,更非为邀名而变,乃实实在在为便民而变!”
“譬如远古先民茹毛饮血,易生疾病,圣人通其变,教之钻木取火化生为熟,此一变也,利在健康。其后器物渐精,由陶而铜、由铜而铁,烹食之器愈变愈便,此亦通其变也,利在省时省力。可见,变之轨迹,始终围绕让百姓生活更便利、更安适这一核心。”
“由此观之,变之一字,未必总是惊天动地、改弦更张。小变亦可大利民!”
他笔锋陡然一转,竟直接将方才自己的“皂滑”经历作为论据引入:“便如学生方才所用之皂角,传统皆为块状,易滑落损耗,不便携带。若受其滑落起泡之启发,通其变潜心研制,制出按压即出泡沫之液态洁手液,此非惊天动地之大变。然此小变若成推行于世,可使士子安心备考,医者专注疗疾,行旅便捷清洁,农夫劳作后轻松去污……乃至减少疾病传播,使人身心愉悦。此岂非正是使民不倦之鲜活体现?难道唯有变法、易制才是通变,此等惠及日常之改良便不是通变了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